作者凱蒂·米爾克曼是賓州大學華盛頓商學院教授,於2021年獲選Thinker50管理思想家,她是「行為永久改變倡議」的共同創辦人與總監,「行為科學」這堂課在華盛頓商學院爆紅,這本書給了沒機會修課的人另一個學習管道,原理類似我最喜歡的書《原子習慣》,透過分享行為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改變行為的策略!
新起點效應
回到白紙狀態,最容易改變
想要從習慣的日常生活突然改變的阻力很大,但掌握住人們總是把人生看成一段一段的心理現象,從每一段的起點開始,有一種重新設定回白紙的錯覺,這時改變的阻力便大大降低!
📅日曆上的新的一天:新年一月一日、生日後一天、連假後第一天,甚至每個星期一,都會增加人們改變的動力,因為有一種重新開始的感覺!
👨👩👧👦意義重大的人生事件:搬家、到國外生活、上大學、換工作、大病初癒等也會增加人們尋求改變的動力。
誘惑綁定法
把苦差事變好玩,克服先樂後苦的衝動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瑞典首度斯德哥爾摩中心的奧登普蘭地鐵站,每天有進十萬名的乘客經過車站,大家通常選擇電扶梯,走樓梯的人少之又少,2009年的一天,福斯汽車找了一個團隊把樓梯改造成像巨大鋼琴,從此以後,改走樓梯的旅客上升66%。
像是switch健身環的設計就是讓提不起勁去運動的人,能在享受玩遊戲的樂趣中完成運動;甚至手錶的計步器設定目標也多少會刺激人們設法達成目標而有促進運動的效果。
承諾機制
解決拖延毛病、確實達成目標的秘密
🔒菲律賓的綠色銀行2002年推出了「上鎖儲存戶」,在指定日期未到,或存款未達設定的金額之前,不能領錢,而且利息也沒有比活存高。你一定覺得怎麼可能會有人想把錢存在這種不能自由取用的戶頭呢?結果有28%的客戶開立這種戶頭,而且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比過往存下更多的錢。這種給自己上手銬的方式,就像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刻意營造做不到有處罰的制度或心理代價,來激勵或強迫自己延遲享樂。
提示計劃法
設計提醒機制,聰明對抗健忘
💉我們沒有貫徹原本的想法有很多原因,其中健忘是最容易克服的!建構一個執行意圖,與填滿「___的時候,我就要___。」例如:「每週二和四下班後,我就會去健身房運動,跑步30分鐘」,遠比「我會多運動」有用很多。心理學家運用這個方法成功地提升了投票率9%和疫苗施打率13%。
預設值
讓懶惰成為助力,養成高效率
💪🏾善用人性本懶,選擇走最小阻力之路的傾向,讓行為變成預設值,肌肉記憶讓身體不假思索的行動,這就是習慣。
言出必行效應
消除自我懷疑,信心是成功改變的關鍵
心理學上的「言出必信效應」是在你對人說過一件事以後,你自己也會更傾向於相信這件事。有時直接對別人提供建議可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那與其給建議,不如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見解,請他們自己提出建議。某一個學期初,教授給學生做問卷,讓他們寫下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果不其然,這學期學生的成績比往年都好。
🍩「管他的效應」是指追求目標的途中,很容易感到灰心,即使是微小的失敗,也可能導致我們陷入行為的惡性循環。某人飲食控制期間,不小心多吃了一口甜甜圈,接下來你可能會聽到,「管他的,我都已經破戒了,乾脆豁出去大吃!」,然後把整個甜甜圈吃掉,甚至還吃好幾個。因此,保留點彈性給自己,在培養習慣上能提升勝率。
複製貼上法
善用社會壓力,讓同儕幫自己進步
🏨住過飯店的人應該都看過提醒住客重複使用毛巾,可以節省水的環保告示。某間飯店實驗性的將告示更新為「請與其他住客一起協助愛護地球,有75%的住客通常會重複使用毛巾」,結果令人振奮,毛巾重複使用率上升18%。有些行為,你可能自然受到同儕影響,另外,你也能透過觀察成功做到你的目標的同儕,將他們的方法複製貼上,主動提示同儕的正面影響力。
👧🏻想要實現改頭換面的行為改變,比較像是治療慢性疾病,而非治療急診。現實中每個人都不一樣,自己的目標需要量身訂做,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方法來克服改變過程中面臨的阻礙,選對工具之後,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