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效應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操控最複雜的人心?讀完了這本《蒼蠅效應》,你就會知道鋪天蓋地的廣告、煞費苦心的行銷、賞罰分明的規矩⋯⋯都不如,從人性出發的行為引導!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來自荷蘭的行為經濟學家—伊娃·凡登布魯克與資深廣告人—提姆·登海爾,他們共同主持一個名為「Het Bromvliegeffect」的Podcast 節目,來引導聽眾識別、避免和應用影響大家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現象。他們將精彩的節目內容集結而成為《蒼蠅效應》。

🪰蒼蠅效應

你一定聽過「蝴蝶效應」,但什麼是「蒼蠅效應」?全世界最有名的蒼蠅,棲息於阿姆斯特丹基浦機場,牠在男性廁所的小便斗裡,牠的出現大大給了男性瞄準的目標,減少了50%尿液飛濺,和清潔費用。這種小小的改變卻影響人們行為的事情,被稱為「行為科學」,在書裡面戲稱「蒼蠅」。

💪懶惰蒼蠅—越簡單越好

大腦偏好可以簡單處理的事,也稱為「認知流暢度」,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

以下是希拉蕊發表對移民的立場:

「我相信當我們擁有數百萬心情工作的移民在為經濟貢獻,要趕走他們絕對是件弄巧成拙又不近人情的事。完善的移民改革將會使我們的經濟成長並讓家庭團聚,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而且是川普的立場:「建一堵牆!」

大家都知道後來的結果,但要是希拉蕊當時說的是「讓家庭團聚。」或許歷史就改寫了!

🗳️喜歡選項,但不喜歡選擇

曾有個實驗,在一家大商店販售不同口味的果醬,有時提供24種,有時提供6種,結果後者銷售量是前者6倍,原因是有24種選項時,人們可能因為陷入選擇焦慮而離開。所以書店常使用,銷售排行榜的方式,或是賣場推出本月主打今日特賣等,讓顧客聚焦在有限的選項

  • 🗳️選擇減量:被問「你今天想吃什麼飯?」可能會回答「都可以」(等於沒回答);被問「你今天想吃漢堡還是壽司」,我們會傾向在兩個裡面選一個。
  • 🗳️無用選項:雜誌社希望大家訂閱昂貴的「紙本加線上方案每月200元」,但2/3用戶選擇「每月50元的線上版本」,如果多加一個選項「紙本方案每月200元」,就會有一堆人覺得「紙本加線上方案每月200元」最划算而去訂閱。
  • 🗳️預設選項的力量:大腦喜歡偷懶、傾向什麼都不用做,當給出預設選項,很容易就被當成選擇。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希望大家同意,那麼可以試著問「不同意的請舉手」。

📱最令人成癮的蒼蠅在我們的手機裡,那些捨不得關掉的app 背後都藏著特別設計過的殺手蒼蠅,稱為「鉤癮模式」,也就是《原子習慣》教我們養成習慣的方法。

  • 步驟一:給使用者「觸發」,像是app右上角紅色的1,大腦認為這是未完成的工作,這個稱為「蔡格尼效應」
  • 步驟二:使用者的「行動」,例如:點開查看
  • 步驟三:提供「變動的獎勵」,跳出「或許你認識這些人」、或一些吸引你的短影片。
  • 步驟四:你會不捨你的「投入」,也就是「沈沒成本」,你在這裡上傳了那麼多照片,經營了好友圈,要你刪掉這個app 根本要你的命。

😖痛苦蒼蠅

「損失規避」、「稟賦效應」在每本探討行為科學的書都會提到,它們指我們會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加珍貴,會想要保留,這也是造成「囤積症」的心理現象。有個實驗,《不當行為》作者塞勒發給學生禮物,一半拿到馬克杯、一半拿到巧克力,這兩項是等值的,之後賽勒宣布可以自由交換禮物,但發現幾乎無人交換,就算拿到馬克杯的人喜歡巧克力,但還是覺得自己的馬克杯更有價值。

「風險規避」:我們重視避險大於獲利,例如:足球罰球射左右高角是守門員幾乎守不到的,但就連明星球員通常也都是低射,為了避免只是踢過高一點點就錯過球門的風險。

👭🏻同伴蒼蠅

🍗你肚子很餓,在夜市裡覓食,看到相鄰兩攤賣串燒的攤位,A攤大排長龍,至少要等半小時;B攤一個人都沒有,老闆還大喊,買三支送一支,你會去買哪一攤?我猜大部分人都選A吧!因為人類終究還是群體動物,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辦時,「從眾」是避開風險的好方法!這個現象稱為「社會認同」「樂隊花車效應」

📗「暢銷書效應」指榜單上的書會賣得更好,也是同理,在書店放暢銷排行榜,除了之前提到的選項減少外,也會讓顧客跟隨大部分人的選擇。

♻️基於這個效應,政府的宣導往往會造成反效果。像是「每年有幾十萬的人闖紅燈」「幾乎沒有人在做回收」,聽到這些,民眾反而會覺得,原來有那麼多人這樣做,無形中讓不當行為變得正常。

🧠心智理論

想像十個人在玩一個遊戲,每個人寫0到100的數字,數字最接近所有人平均*2/3的人獲勝。你會寫下哪個數字?

假設每個人都隨機寫下一個數字,平均會是50,所以要寫33,如果你這麼想,是等級ㄧ;第二層思考,如果你認為大家都這麼想,所以應該寫22,那就到等級二;一直這樣算下去,最好的答案是0;但直覺告訴我們寫0要贏的機率很低。因此,這個遊戲不只考驗你思考的策略,也考驗你預估他人思考的策略。到底該想多遠?通常等級一到二的數字會贏。也雷同於《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提到的第二層思考。

🍬時間蒼蠅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中,為什麼小孩會先急著吃棉花糖?這是「現時偏誤」,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重視「現在」的報酬,低估「未來」的報酬,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只能把握手邊有的資源,未雨綢繆對於在大草原上的生存沒有幫助。研究發現,越是想「快速獲得滿足」的人越會「拖延」,這稱為「雙曲現象」

🛒順序蒼蠅,如何影響我們的決定:為什麼超市一進門會先經過新鮮蔬果區?因為購物者通常會拿顯眼好拿的東西,籃子裡放了健康食物之後,你買垃圾食物罪惡感就會降低,再經過洋芋片區、飲料區時,你會問心無愧的購買,最後結帳區總是會讓你等待一會兒,這時左右兩側會擺有單件好拿的小東西,像是一條巧克力、口香糖等,讓你感覺多拿這個沒關係,於是又默默地放進籃子,然後才聽到「請支援收銀」。🤣

🧲吸引力蒼蠅

要有「吸引力」,首先就得吸引「注意力」,通常反常的東西特別顯眼,這種現象稱為「雷斯多夫效應」,蘋果公司在前幾代ipod 的白色耳機正是這樣,因為當時的耳機都是黑色的,大家立刻就可以認出使用ipod的人。

🤓標價上的蒼蠅:兩台性能一樣的汽車,只差在標誌,一個是大眾品牌,一個是奢華品牌,你會為了昂貴的形象多花五萬元嗎?你會為了穿有勾勾的運動服上健身房多花錢嗎?不必害羞,因為「地位象徵」在動物群體中非常合理,像孔雀的羽毛一樣,展現吸引力、強大才能吸引到配偶。

💰誘因蒼蠅

🐍大部分的人以為獎金是推動行為、罰金是制止行為的誘因,然而從《墨菲定律》提到的眼鏡蛇效應、《超級思維》提到的幼稚園遲接小孩的罰金,都造成了反效果,因為蘿蔔與棍子需要搭配場景!

🩸如果人們已經表現岀期望的行為(孩子整理房間、父母準時、志願者捐血),這些行為出自「內在動機」,這時別給他們錢!

🙀先給獎金,未達成時歸還的推動力道比完成後得到獎金更大(損失規避)。

👧🏻算一算我讀了好幾本探討心智和行為科學的書囉!除了這本《蒼蠅效應》,還有《思考101》《墨菲定律》《逆思維》《超級思維》《蝴蝶效應》《不當行為》《雜訊》,另外還有著名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蒙格之道》一直和《快思慢想》一直還沒看完,從這些書的暢銷程度不難發現大家真的開始覺察到心智的重要了。我自己為了不讓直覺的大腦誤導,在生活中本來習以為常或微不足道的小事,我都會刻意停下來觀察,有時候換個角度、跳脫框架甚至多一層去思考,會發現背後深藏的秘密喔~這些新的發現也都變成聊天的話題,讓生活變得更聰明更有趣!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