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

《與成功有約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科維是成功學大師,更被時代雜誌譽稱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這本書跟坊間琳瑯滿目有關成功的書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的書都在教你要怎麼做,怎麼提升個人魅力,才能獲得成功,而這本書強調的是「建立品德」而非「獲得成功」,一種「由內而外」的養成,自然就會是成功之人。

這本書超級經典!!被富比世讚譽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全球發行40種語言,銷售超過四千萬冊!而且最神奇的地方是,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收穫。

🤔怎麼想比怎麼做重要

作者從鼓勵兒子的故事開始,兒子表現不好,但他和太太一直以來都給兒子加油、協助、肯定,無奈兒子的表現卻都沒有起色,後來他體認到自己的「言不由衷」,因為內心覺得兒子不如人,雖然行為表現的很想幫助他,但卻掩飾不住兒子接受到的訊息「你不行,需要父母的保護」。

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得改變我們看待外界的觀點,也就是思維轉換

思維轉換是指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幅畫,用不同角度觀點看待,而產生不同的領悟。

下圖,你看到少婦或老嫗?

在紐約地鐵裡,大家安靜地坐著、看報紙、小憩,突然一名男子和他的幾個孩子上車,孩子不斷喧嘩還搶其他人的報紙,但這位老爸無動於衷。終於作者忍無可忍向男子說:「先生,你的孩子打擾到其他乘客,能否請你管管?」,男子目光呆滯並輕聲回:「是啊!我該管管他們。我們剛從醫院回來,孩子們的媽媽一小時前剛過世,我已六神無主,孩子們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頓時,作者不但怒氣全消還產生同情之心,這正是思維轉換。

☄️由內而外建立七大習慣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所組成,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左右我們的成敗,正所謂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如何培養習慣可以看這兩本書《原子習慣》《零阻力改變》,而邁向成功要培養哪七個習慣呢?請繼續看下去⋯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個人的成功

習慣一: 主動積極

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問題:健康、事業、經濟、子女等,這些是「關注圈」;其中有些無能為力,而有些是個人可以掌握的,這些事形成「影響圈」。受制於人者總是全神貫注在「關注圈」,對於無法改變現狀擔憂,怨天尤人,強化宿命論;而主動積極的人著重於「影響圈」,透過自己擴大影響圈來改變關注圈的結果,把被迫轉換成選擇,當自己人生的程式設計師。

習慣二:以終為始

想像一下今天是你的葬禮,你希望家人、朋友、同事怎麼描述你緬懷你?你有什麼成就、貢獻跟失去你對他們的影響?你的答案就是你對人生的期許、人生的願景、和你的人生使命。我們常常被社會價值觀左右,因此透過「以終為始」先在心中構思好成品,以個人價值觀衡量生活重心,這個習慣幫助你寫出專屬於你個人的程式。

習慣三:要事第一

找到人生目標後,該如何能完成人生使命,答案是「要事第一」!

《從內做起》提到的,利用艾森豪矩陣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Schedule your priorities, instead of prioritize your schedule.),將事務分為四象限

艾森豪矩陣

專注在第二類事務,人比事重要,關係比行程重要,因此不必每件事都做,我們要勇敢開口向第三類事務(緊急不重要)說不!再則,不必凡事事必躬親,放手(授權)之後成就更大。要事第一也呼應了《蝴蝶效應》一書中提到的蘇格拉底先放石頭到瓶子裡的故事。

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身分,每個身分都有其重要之事,習慣三就像執行程式,每週花30分鐘規劃你的一週,自問「我本週能為這個角色做的是什麼?」。

👬公眾的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

人生不是零和遊戲,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

品格是利人利己觀念的基礎,其中又有三大品格特質最為重要。

  1. 真誠正直:誠實是內心的價值,所謂「贏」,就是與內在核心價值取得和諧。
  2. 成熟:「情緒上的成熟」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3. 富足的心態:一般人的「匱乏心態」,認為世界如同一塊大餅,假如別人多搶走一塊,自己就會吃虧。但相形之下,富足心態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你的成功不會搶走我的成功。

建立雙贏協議時,「制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蝴蝶效應》一書提到的犯人船和降落傘的故事也都再再說明制度的重要。

習慣五:知彼解己

有位荒唐的眼科醫生,把自己的眼鏡摘下來給病患戴,並說「我戴了十幾年,效果很好,你戴看看」
病人:「我看不清楚」
醫生:「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看清楚」,最後病人和醫生不歡而散。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覺得很離譜可笑,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卻常常犯了荒唐醫生的錯。一般人的聆聽是為了做出最貼切的反應,根本不是想了解對方,因為我們以為大家都跟自己一樣。

自以為是的人,常有的四個反應傾向:

  1.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隱私
  3.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4. 想當然耳: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走出自己的腦袋,才能走進別人的腦袋;了解對方是你的第一要事,然後才是表達自己,這個習慣能助於提升人際關係。

習慣六:統合綜效

如同《逆思維》一書提到的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有時矛盾是可以並存的,因為我們還有「第三選擇」。統合綜效就是博採眾議,廣納建言,讓歧異成為前進的基石,讓不同成為互補,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假期將來臨,父親規劃許久,這次想帶全家人去露營釣魚,孩子也十分期待;怎奈媽媽卻想利用假期去陪伴照顧久病的母親。

如果雙方都不願意退讓,可能媽媽獨自去照顧母親,爸爸帶孩子去露營,但這樣雙方都會有罪惡感。又如果爸爸投降,他們一定照顧的心不甘情不願;如果媽媽投降,想必沒有心情玩樂,萬一母親剛好這時病危,媽媽一定無法原諒爸爸!

這時,在溝通下的統合綜效,或許能找出第三選擇,或許爸爸能找出另一個時段做媽媽的工作,讓媽媽能去照顧母親;又或者到離媽媽母親鄰近的地方露營⋯等

放下自我,溝通討論,便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第三選擇」,讓每個人都受惠。

🪴全面觀照生命

習慣七:不斷更新

你在森林中看到一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經辛苦了五小時,卻進展有限,你會建議他:「何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利呢?」對方卻說:「鋸樹都來不及了,我哪有時間磨鋸子!」,習慣七就是磨鋸子。

透過四個面向不斷更新,能夠保存與增加你最大的資產 — 自己。

  1. 生理層面:吃營養食物、適當運動有助健康
  2. 靈性層面:透過讀聖經、冥想洗滌心靈的塵埃
  3. 心智層面:透過閱讀寫作,不要停止自我教育
  4. 社會情感層面:歷練待人處事之道。工作有一層重要的意義,是看到自己有所貢獻、發揮創意,為群體帶來改變;另一個服務的方式,是透過匿名,不為人知,但重點是為他人帶來幸福,服務的動機是「創造影響,而不是名聲」

👧🏻我十分訝異這本三十年前的書,竟然就已經在談論思維和同理心,這些我近年來才學習到的觀念!書中的鋪陳完全呼應核心內容「由內而外」,從內心到外在行為、從自己擴展到人際,每一項習慣透過精彩貼切的故事跟讀者取得共鳴,也加深了我們的印象,翻譯翻得很棒,非常順讀又收穫滿滿!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能歷久彌新,永遠不褪流行!而這本書絕對是經典無誤!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