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亞當·格蘭特是華頓商學院教授,也是之前我曾經介紹過的暢銷書《逆思維》的作者,經過兩年多,他再次推出新書《隱性潛能》,短時間就攻佔暢銷書排行榜(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他同時也是TED最受歡迎演講者之一,也有自己的podcast節目《Re: Thinking》,這些作品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品格技能」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我們往往推崇成就最高的人,卻忽視了從起點走來進步最多的人,這些人往往能走的更遠!
混凝土中開出玫瑰
書一開始以全國初中西洋棋比賽的故事拉開序幕,來自哈林區的狂堡隊由有色人種學生組成,他們全生活在毒品犯罪肆虐的社區,在完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成為全國西洋棋冠軍,背後的原因,是他們的「隱性潛能」被釋放。
重點不在於你的起點,而在於你走了多遠
大家普遍認為傑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但數據告訴我們的是表現最卓越的人,通常不是因為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他們有非比尋常的動力。
評估潛能時我們犯的錯誤是「把焦點放在起跑點上」,你無法從起點判斷他們的終點,只要有恰當的學習機會與動力,任何人都能培養技能,創造出一番成就。
挑戰自己的強項、超越自己,是發揮潛能及攀上巔峰的關鍵,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進步了多少,成長不只需要心態,而是一系列我們通常忽略的技能。
品格影響行為
表現卓越的人會有的四個品格特性
- 1.積極主動:主動提問、自願回答、從書中獲取資訊的頻率有多高?
- 2.利社會(親社會):與同伴相處及合作的如何?
- 3.紀律:能否有效集中注意力?
- 4.決心:遇到艱鉅任務或面對障礙時,能否堅持到底?
大家常把品格與個性混為一談,但兩者並不相同,品格是可以訓練培養的。
- 個性是你的習性,你思考、感受、行動的基本本能。
- 品格是你如何讓價值觀凌駕於本能的能力。
面對不適感
鼓起勇氣「面對不適感」是一種品格技能,這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決心形式。
多語言專家成功學會多種語言的訣竅在於追求不適感,他們需要三種勇氣:
- 1.勇於跳脫熟悉的風格
- 2.勇於在準備就緒以前就上場
- 3.勇於犯錯
許多人會把拖延症與懶惰聯想在一起,但心理學家發現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管理問題,不是在逃避努力,而是在逃避那件事一起的不快感。我們往往想要準備好才開始,但實際上「不用很厲害才開始,要先開始才會很厲害!」
大家往往把學習視為「認知、糾正、防止犯錯」的過程,但多語專家認為,如果你想精通一種語言,應該努力增加犯錯,早期的錯誤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正確答案,並激勵我們繼續學習。
人型海綿
進步主要不是取決於你找到的資訊量,而是取決於你「吸收」的資訊品質,吸收力是「辨識、評價、融會貫通及應用新資訊」的能力。
海綿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它可以吸收、過濾、還有強大的適應性,我們要像海綿一樣,這不單只是一種譬喻,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品格技能。
衡量進展幅度的真正標準,不在於我們付出多少勞動,而在於他所產生的價值與結果。
向人求教時,與其尋求意見,不如尋求建議:意見的重點是放在你上次做的如何,建議則是把焦點轉移到下次你該如何做得更好。
不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的平均相關性為零,研究顯示,在追求完美結果的過程中,完美主義者往往做錯了三件事:
- 1.見樹不見林:糾結與無關緊要的細節,以致於忽略了更需解決的問題。
- 2.迴避不熟悉的情況以及可能導致失敗的困難任務,只會進進少數現有的技能,而不是努力開發新技能。
- 3.為自己犯的錯自責不已,而不是記取教訓。
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
不要怕犯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因為事實證明,別人評估你的技能時,會比較看重你的巔峰,而不是低谷,何不以同樣的包容心來看待你自己呢?
侘寂wabi sabi
這章節以日本建築大師的故事作為主軸,要我們當個不完美主義者。
「侘寂」是頌揚不完美中的美,不是故意製造不完美,而是接納無可避免的缺陷,並體認到缺陷不會減損那個東西的美感,這一直是安藤忠雄的建築及人生指導原則,他只挑剔那些他決定要做好的事情,願意犧牲其他的。
如同矽谷流行的概念「完成比完美重要!」
鷹架作用
在建築中,鷹架是一種臨時結構,幫助工人攀登到他們無法到達的高度,一旦施工完成,就會移除鷹架,這座建築就獨立了。
教育也是如此,「鷹架作用」是一種更集中、更短暫的支持形式,目的是幫助孩子準備好自主的學習與成長,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動力、激發他們的鬥志和好勝心,建好了,他們自然會爬。
刻意玩樂
依芙琳·葛蘭妮沒有錄取皇家音樂學院,多位專業評審認為她能力不足,沒有希望成為職業音樂家,因為她的聽力受損,根本聽不到音樂,然而不到十年,她得了三座葛萊美獎和保拉音樂獎(如同音樂界的諾貝爾獎)。
她靠的是「和諧式熱情」,她不是為了「應該」而練習,而是「想要」學習,練習令她興奮。
「刻意練習」的「一萬小時定律」的概念風靡全球,讓我們深信想發展技能的話,需要強迫自己長時間地投入單調的練習。然而,釋放隱性潛能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忍受每天的磨練,而是把每天的磨練轉變成日常的快樂泉源。在音樂中,「演奏」一詞是play,它同時有玩樂的意思並非巧合。
不只在音樂上,這在運動上也適用,籃球訓練師布蘭登便是透過一系列的籃球遊戲,激發出一位不被看好的球員的隱性潛能,他就是透過三分球改變NBA生態的明星球員史蒂芬·柯瑞。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強迫症使我們把休息視為鬆懈和怠惰,於是把自己逼到瀕臨精疲力竭才肯罷休,以為這是追求卓越的代價;然而讓你保持和諧式熱情時,你會了解到休息是在補充燃料,是重新集中注意力及醞釀想法的機會,玩樂不是毫無意義的活動,是快樂的泉源,是精通技能的途徑。
掙脫停滯到達更高的巔峰
這個章節以蝴蝶球傳球投手R.A.迪奇的故事作為主軸,從棒球神童因檢測到少一根韌帶而跌入谷底,不屈不撓的他,在棒球路上不斷掙扎,終於在35歲時以蝴蝶球重返大聯盟,在37歲時入選全明星賽,達到投手巔峰,拿下賽揚獎。
卡關不表示你失敗了;進入高原停滯期也不是你已達巔峰、無法再進步的跡象,它是一個訊號,告訴你,你可能需要掉頭、退後,尋找新的路線,進步很少發生在直線推進的路上,新的路可能很陌生、曲折、顛簸,但成長通常就是在迴圈中展開,有時是捲土重來、有時是東山再起,堅韌是成長的一種形式。
相互學習
這章節以非裔軍官十三金漢的故事作為主軸,加上作者格蘭特自身的教學案例為輔,告訴我們關於學習,一些有趣的事實和效應。
在專業領域上達到卓越的超級專家,不太適合做基礎教學,愛因斯坦的教物理時就面臨了這樣的困境。
格蘭特發現,期末考時,透過分組,每位學生各自熟悉一部分教材,然後互相分享教學出來的成績總是最高的,這叫做「教學相長效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習新知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教學,因為回憶可以讓你記得更久;解釋給別人聽,可以讓你更融會貫通
一般學校,老師可能專教某個年級,芬蘭的迴圈教學,是老師跟學生一起升年紀,這讓老師更熟悉學生,配合學生來提供教學和情感上的支持,這樣良好的教學系統讓芬蘭在世界青少年知識大賽PISA跌破大家眼鏡常常拿下冠軍。
另外一種稱為「輔導效應」,但是藉由鼓舞他人來獲得自己需要的動力,像是鼓勵他人減肥的人,在給予他人建議後,自己減肥的動機也會更高。
集體智慧
2010年智利一礦場倒塌,有三十三人受困在八百公尺的地底下,存活機率不到1%,六十九天後,所有人全部生存下來與家人團聚,關鍵在於「集體智慧」。擔任救援的領導不單純依賴專家的意見,而是廣納建言,同步進行,最後成功救援的方案是一名年僅24歲的年輕人提出來的。
👧🏻這本書的書摘我寫很多,因為每一章節都好精彩,太難割捨了,幾乎全部我都想擷取。
「退後是為了前進」這段,讓我想到從新竹往宜蘭,要先走國一南下(退後)轉國三(北上)才能最快~亂聯想一通
讀到迴圈式教學那段才發現,原來我很幸運,在台灣也享受到芬蘭的迴圈教學,我國小的導師蔡金木老師從小二就一路帶我們到小六畢業,跟著蔡老師,讓我愛上數學、喜歡打棒球、喜歡運動,小學是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很重要的時期!
我很喜歡的書《心態致勝》裡不斷強調「成長型思維」,它能讓一個人超越自己邁向成功,而這本《隱性潛能》把如何激發出自己的隱性潛能具體化,透過「培養良好的品格、適當的鷹架、和教育系統」,用了橫跨不同領域(西洋棋比賽、多語言專家、建築、教育、籃球、登山⋯等)的有趣案例和自己的故事來分享許多實作方法和成果,有點像內容非常豐富又生動有趣的學術論文,順讀又得到很多資訊,收穫滿滿、非常非常超值!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