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特權

《致富的特權》作者有四位,第一位陳虹宇是台大經濟系畢業的財經雜誌研究員、第二位吳聰敏是台大經濟名譽系教授、另外兩位李怡庭、陳旭昇皆是台大經濟系教授,四位經濟專家在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央行這二十多年來的兩個策略,匯率方面刻意讓新台幣貶值和利率上長年維持極低利率,雖然帳面上經濟數據表現良好,但實質上這讓台灣外窮內富,是犧牲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去成就另一群人,怎麼說呢?讓我們一起揭開央行神秘的面紗吧~

🏦中央銀行

哪個機構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最大?答案是「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原因有兩個

1. 央行能決定匯率、利率等貨幣政策

2.央行政策影響金融體系間接影響經濟活動

利率的運作

經濟好壞的評斷依據很多,有經濟成長率、失業率、股市熱度等,當央行認定經濟過熱,會透過升息來降溫;反之,經濟疲弱時,央行會採取降息來提振經濟

但是利率調整對於經濟的影響並不是立即的,會有延遲性

央行決策就好比開著ㄧ台油門和煞車會有延遲性的汽車,汽車代表經濟狀況,油門代表低利寬鬆的貨幣政策,煞車代表高利緊縮的貨幣政策。而副駕駛是負責政府財物支出的官員(經濟部長),他可以透過減稅、增加公共建設或發消費券來刺激經濟。正副駕駛通常往同一方向操作,但可能有時會意見相左,不過主要的操控權還是央行。

比較各國的利率時,短期利率比的通常是「金融業隔夜拆帳款利率」(簡稱隔拆利率)也就是每天每家銀行清點完手上現金,如未達「法定存款準備金」時向同行週轉的利率。

奇特的是台灣央行調整的利率卻是「重貼現率」,是金融機構向央行借款的利率。通常銀行不應該跟央行借錢,所以重貼現率會比隔拆利率略高,帶點懲罰的意思,不過台灣從2002年開始,隔拆利率已遠遠低於重貼現率,所以央行調整重貼現率已經失去了實際引導市場利率的功能,只剩下象徵意義。

匯率的運作

出口商將商品賣到國外,得到美元,會在外匯市場換匯,賣美元買新台幣,因此台灣出口暢旺時,買新台幣的量會多過賣,這時新台幣會升值。

但升值會不利出口商,例如,一台美金一千元的電腦賣到美國,如果台幣是1:28,出口商只能換到2萬8的台幣,如果利率我貶成是1:30,出口商可以拿到3萬台幣,抑或可以降低售價增加出口競爭力。

為了鼓勵出口,央行這二十年來在外匯市場的操作是讓新台幣趨於貶值。因為讓台幣貶值的策略,央行也會刻意將利率壓的比美國低,變相鼓勵資金外流,讓台幣自然貶值。

美國每隔兩年會公佈「匯率操縱報告」來檢視貿易對手國是否有故意貶值貨幣的行為。台灣在2016、2017、2020皆出現在「匯率操縱國」表單上。

三元悖論

影響國家匯率有三個元素

  1. 固定匯率
  2. 自主的貨幣政策
  3. 資金自由流動

這三項只能選兩個,不可能三者兼顧,稱為「三元悖論」。

台灣選擇1和3,也就是貨幣的利率高低無法自主

中國選擇1和2,就得限制資金自由進出

美國選擇2和3,因此匯率波動較大

驚人的外匯存底

從台灣的外匯存底可以知道央行干涉匯率的程度。

央行長期阻止台幣升值、故意讓台幣貶值時,央行買進後外幣的頻率跟數量會很高,外匯存底便會增加。

台灣的外匯存底是全台規模最龐大卻最神秘的一筆資金,首度揭露於2020年2月,有6259億美元,其中1400億是過往沒有列入外匯存底的。這個數量截止2020年底,世界排名第六,僅次於中國、日本、瑞士、俄羅斯和印度。

一般而言,國際上建議外匯存底應足夠支應一國3-6個月的進口額,以避免突發的金融危機或是國內災難導致經濟衰退,然而台灣的外匯存底是建議值的4倍之多,從這個數字不難看出央行干預台幣匯率的強勁力道。

央行有這麼多外匯存底,除了積極阻止新台幣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盈餘繳庫」。

盈餘繳庫

近十年,央行每年繳給1800億新台幣左右,是台積電企業稅的五倍之多,堪稱「國庫金雞母」

央行的這些獲利便是從驚人的外匯存底的公債配息而來,而繳庫方式只是在帳面上將「淨值」減少,將「政府存款」提供,保持總資產不變,所以整個過程,外匯存底絲毫沒有減少,實質上是印新台幣繳庫。

央行本意只是阻升新台幣,並非寬鬆貨幣,因此,會透過發行定期存單給銀行,吸收銀行手上多餘的新台幣,降低流通量來抑制通膨

而這些定期存單的利率便是央行的支出,所以央行為了壓低支出,也會可以壓低利率。

因為盈餘繳庫的金箍咒,貶低新台幣和低率變成了必要措施,而人民少掉的薪水和存款利息,其實是「盈餘繳庫稅」,如果台灣跟南韓有一樣的利率,國人多賺的利息是2207億元多過盈餘繳庫的1800億。

好想贏韓國

以政治和經濟發展上,南韓是跟台灣最像的國家,同樣仰賴高科技、有全球最低的生育率,所以台灣很喜歡跟南韓比較。除了棒球,讓我們來看看經濟的成績。

要衡量一國的經濟,我們最常看GDP,代表國家的整體收入。

比較兩國人均GDP有兩種算法

  • 名目匯率人均GDP:單純將國家人均GDP換算成美元
  •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將國內物價納入考量,以購買力算出人民的生活水準

在2003年以前,台灣兩項都贏南韓,但之後,名目匯率人均GDP就一直落後於南韓,但購買力平價人均GDP我們還是領先,這說明了,台灣的物價相對低,即使台灣人拿到的薪水較低,生活水準還是贏過南韓,但如果要購買進口商品或是出國旅遊,就會比較吃虧,造成台灣外窮內富的現象。

造成的原因還是因為央行刻意壓低台幣匯率,導致我們雖然經濟成長但是跟外國比還是輸人一大截。

彭淮南是歷時最長的央行總裁,從1998到2018年,橫跨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四任總統任期,這二十年來的兩項政策:貶低新台幣,人稱兌美元匯率1:30是「彭淮南防線」和低利率,雖然讓出口暢旺,但也對台灣造成了深遠影響,像是房地產價格高漲、台灣產業升級不利、人才外流,這樣真的很難贏過南韓,而且長期低率就像在下坡繼續踩油門,恐怕有失速風險,也就是高通膨甚至資產泡沫,而資產泡沫的後果可能會像日本經濟一樣出現失落的三十年。

神秘的台灣央行

近三十年,世界央行有志一同的改革,讓央行資訊公開透明,但是台灣央行已經保持神秘。

美國聯準會每一季會公佈其兩年前的外匯交易資訊,每一張證券的交易日期甚至編號都可以上網查詢,也公開聯準會的經濟模型程式碼,讓專業人士足以提供建議。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每年開會八次,並於三週後公佈會議紀錄和逐字稿。

反觀央行,資訊不公開,連內部研究人員都無從取得;每年開會僅四次,會議時間1.5-3小時,參與者若有不同意見會被說服和說教,看似開會討論,但實際上恐有總裁一言堂的嫌疑,這樣難採納不同意見的狀況也阻礙了進步的契機。

給央行的改革建議

  • 檢視盈餘繳庫策略,讓央行保有獨立性
  • 加強央行透明度和可究責性
  • 改革貨幣政策決策流程

👧🏻看完這本書算是完全了解台灣經濟現況的背後原因,希望央行能採納作者的建議進行改革,讓台灣更好,再贏過南韓;但如果沒有的話,為了不讓自己白白被課「盈餘繳庫稅」,多利用低率借貸買房買股,搭著央行「致富特權」的便車好像也不錯🤭,祝福台灣不要泡沫化🙏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