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作者陸蓉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不同於一般傳統經濟學,她開設的「行為經濟學」在課堂上一位難求,也備受金融投資圈關注。這本書透過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交易時的人性弱點,也分享了應對策略來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

🏦行為經濟學

「行為」二字出自心理學,他區別與傳統經濟學的數學,專門研究人的行為規律。

「經濟學」則可以看成,人在金融市場的行為結果,這就是金融市場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被預測的原因。

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人在認知過程會理性地將對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金融價格總是正確的。

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真實市場「實際是」什麼樣,人在認知過程中無法正確認識決策物件,所有決策無法有效用絕對值,都是「比較」而決定的,因此會產生錯誤定價

分辨這兩派最經典的故事是,當地上有一千塊的時候,傳統經濟學派認為「地上不可能有一千塊讓你撿,因為有的話,早就被拿走了」;行為經濟學派則認為可能,並將那一千塊撿走。

📈人購買股票的決定都由兩部分構成

第一步「認知」:要先對股票的各種資訊有所認識和了解。
第二步「決策」:對所掌握的資訊按一定的原則進行比較和選擇。

人們在這兩步驟都充斥著非理性

🤯非理性的認知

人在做決策時,會利用自己記住的資訊,所以記得住哪些資訊也跟許多心理效應有關

1.易得性偏差

資訊越容易獲得就越容易記住,例如:熟悉的公司的資訊、新聞不斷播報的消息。

2.首因效應

人最相信第一個獲得的資訊。

3.近因效應

越是最近發生的事情,越容易被大腦提取出來。

4.代表性偏誤

小張這個人「內向、樂於助人、整潔、有條理」,請問他可能從事哪種職業?
農夫、銷售員、圖書館員、運動員?
我們猜測小張可能是圖書館員,從個性描述「相似性」來判斷,非常符合圖書館員的形象,但這樣的判斷忽略了「機率」,因為圖書館員這個職業的人數非常少。

投資上,我們也常犯這樣的錯,只幾個簡單的特徵「連續三天獲利翻倍」就誤判這家公司是好公司,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5. 賭徒謬誤:

「大數法則」誤用為「小數法則」,例如:擲硬幣連擲了六次都是正面向上,根據機率,我們會押第七次是反面向上。 投資上,我們也常利用小樣本的資訊去預測未來。

6. 自利偏誤:

投資人大多會將獲利歸因於自身能力(我買的好),將虧損歸咎於他人(xxx報這支股票爛透了)或外界環境(大環境不好)等,所以投資人不容易學到虧損的原因而重蹈覆徹。

書上還提到更多非理性認知的心理謬誤,這邊就不一一列舉了。

🤯非理性的決策

⚓️股市中的定錨效應

當還沒購入某檔股票時,投資人會用基本面、本益比等去估算該股價便宜或昂貴,這時是「往前看」,看未來。

但是!一旦購入之後,「成本價」就會產生強烈的定錨,影響決策,「賺20%可以賣出了」「等我解套了就走」,這些常見的決策都是在「往回看」,在跟成本價比。

除了成本價之外,最高價、最低價等也都是股市裡常見的定錨,當一檔股票一路從100漲到200的時候, 150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已經上漲50 %而不敢追買,但是如果是從200再跌回150的時候,投資人會覺得打了七五折很便宜,而勇敢買進。

🐻為什麼人們牛市賺不到頂,熊市一路虧到底

股市裡有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牛市的時候很多股票都漲翻天,但是大部分的投資人只賺了一點點就入袋為安了;反而在熊市的時候,股票都跌得很慘,但是股民卻一路虧到底,遲遲不願意認賠,一路伴隨漫長熊市,等到回本的那一天,就急著解套,然後價格繼續漲的時候就後悔莫及。為什麼呢?

🗳️讓我們來做個測試

第一題,在A1和A2中,你會選哪一個?

  • A1:你有100%的機率得到$1000
  • A2:你有50%的機率得到$2000 ,50%的機率什麼都沒有獲得。

第二題,在B1和B2中,你會選哪一個?

  • B1:你有100%的機率損失$1000
  • B2:你有50%的機率損失$2000 ,50%的機率沒有損失。

大部分的人會選擇A1和B2,你也是這樣嗎?

因為在獲利的時候,人們「厭惡風險」,喜歡確定把獲利拿下;但是在虧損的時候,產生「損失規避」心理,會選擇賭一把,看看能不能回本,這也造成了大部分投資人的未實現持股是「售盈持虧」的狀態。

😏聰明的券商

以ETF來說,一檔ETF的獲利會全數分給投資人,券商按照規模向投資人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所以,照理來說,ETF績效越好,投資人就會更加碼它,然後它的規模就會越大,券商也會賺更多管理費,形成一個正循環。

但是!實際狀況正好相反⋯⋯

ETF獲利高的時候,投資人不但沒有加碼,反而賣出;ETF績效差的時候,卻沒有賣出,呼應了投資人「售盈持虧」的持股狀態。
因此,券商為了賺錢,他們推出產品的第一考量是「如何擴大規模」,而不是如何提高績效,通常會有幾個作法:

  1. 低價:成分股一樣的etf,人們感覺低價就是便宜,可能會買10張10塊的,比較不會買一張100塊的。
  2. 頻繁配息:投資人喜歡收到錢的感覺,頻繁獲得收益,會讓他們愉悅。
    每一次的配息,價格就低一點,帳面上容易虧損,投資人就會繼續放著,而且把配息當作退休後被動收入的人,會需要累積張數越買越多。

=》看到這邊,立刻想到了難怪之前的009xx ETF超多人買,只能說券商真聰明🤓

🤓交易策略

㊙️財報裡藏著什麼秘密

財報除了看每股盈餘,還有注意這兩項:

1.應計項目要低:

應計項目=應收帳款 – 應付帳款 + 庫存

同樣盈餘的兩家公司,應計項目越低越好,表示這家獲利品質高!

  • 應收帳款低,表示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收到錢,不會被拖欠甚至倒債。
  • 應付帳款高,表示公司營運狀況和信用好,對方相信你,願意讓你賒帳!
  • 庫存:越低表示營運越好,越高表示商品賣不出去!

2.盈餘慣性效應:

好消息會使股價持續走高;反之則持續下跌,所以操作時可以根據盈餘狀況,賺取「一波」行情。

關鍵是什麼叫做好消息,「意料之外」的獲利成長,所以在判斷消息好壞之前,也要了解市場或專家們的預期。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就像拍照的取景,受限鏡頭倍數和角度,我們只能看到框架內的風景,無法綜觀全局。

投資上,避免受框架效應影響,作者分別從空間和時間上給出建議

空間維度:不要天天查看自選股

因為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會做不同類型的股票配置來分散風險,所以決定風險高低是股票間的相關性而不是單一股票的波動。逐一查看自選股會被單一股票左右,把它的漲跌當風險,我們應該綜觀全局的看整個投資組合之間的波動關係來操作。

時間維度:不要清點盈虧

因為看盈虧就是跟成本價比,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對沖掉系統性風險

如果你發現「小公司股票收益比大公司好」,把全部的錢都拿去買小公司,萬一遇到熊市這樣的系統性風險,就算看法正確還是會賠錢,但是透過「對沖」,只要看對就保證賺錢。

對沖操作:購入小公司股票時,同時放空大公司股票
牛市時,小公司漲多,大公司漲少,在小公司上的獲利多過放空大公司的虧損,整體而言是獲利的。
熊市時,小公司跌少,大公司跌多,在小公司上的虧損小於放空大公司的獲利,整體而言還是獲利。

於是,我們發現對沖可以消除掉系統性風險

👧🏻之前看過由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著作的《不當行為》,裡面介紹各種因為人的心理偏誤產生的不當行為,包羅萬象,然而這本書是聚焦在股市中的不當行為,從認知到決策過程中,各式各項的偏誤導致虧損或獲利減少,或許因為作者是教授,她把行為經濟學課程改寫成書,整本書的鋪陳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非常順讀又好吸收,而且不只點出問題,也給了改善對策,值得推薦。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