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世代

購買連結

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是德國當紅新生代社會觀察家,他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諮商師,他是透過朋友們的故事和自我觀照,歸納出這個世代(20-40歲)共通的問題,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要自我實現成為獨特的人,但卻又渴望被團體接納,以致分不清在網路世界虛擬完美的存在和現實生活的界線,在愛情、生活關係上面臨愛無能的困境。這本書《愛無能的世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的文章還有被許選入法國中學教科書。

🪞我們活在一個自戀的世界裡

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體制教導我們要「自我成長」而不是「過得幸福」,自我實現成為人生唯一的目標,我們必須展示、經營和推銷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有吸引力、有活力、態度樂觀進取。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就是自己的品牌,必須偽裝自己,扮演角色的時候,我們自己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要呈現給他人的形象。

社群軟體正是培養自戀心理的好地方,我們在社群上展示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要讓別人看到的我們,我們可以修圖、開濾鏡、拼裝照片呈現出美好精彩的生活。
在聚會時,沒有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別人,打聽其他人混得如何,只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混得多好。

我們的社會誘使我們透過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藉由成功、吸引力和受歡迎的程度來為自己下定義,我們必須時時保持心情愉快,因為只有失敗者才會顯露缺點。慢慢地我們「愛人的能力」漸漸退化成剩下「自戀」。

自戀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自戀的人總是美化自我形象,需要不斷得到他人對自己優點的肯定,而「自戀的愛」,是對一面善意鏡子的渴望,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同,將自己想看見的畫像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個假象與對方是誰無關。我愛上的是我自己,那個我願意看見賞心悅目部分的自己。

大多數人愛人的方式是一種自戀的愛,我們需要對方的感情來證明自己,這種關係是一種自我表現、自我陶醉,而不是深刻滿足的感情。
和自戀的人在一起,感覺就像跟另一個單身的人在一起!
親密關係只不過是將自我中心的態度延伸到兩人關係上。那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

你正愛著某個人嗎?
如果是,你有什麼依據呢?

「是我的心告訴我的,而且我的自我中心標準降低也是可靠的證據」

真正的愛給予我們重新成為一個人的機會,愛讓我們有能力突破;對另一個人的愛,會在內心深處激發出想要為對方和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意願!

追求對方時,我們願意為了得到對方的愛而掙扎奮鬥,犧牲受苦都在所不惜;當熱戀變成日常生活之後後,我們卻讓其自然發展,最好不花任何一點精力,如果需要費力,選擇分開還更省力一點。

但愛情需要高度投入,有能力並願意經營一段關係,也表示要有能力承受痛苦的能力。但是現代人直接選擇避險、不願受苦。

但其實,兩個人在一起之後才是真正要開始下工夫的時候。

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除非你愛上他。

💔愛無能

愛無能是與人我聯繫的無能,起源於不想被關係限制,這是追求自我實現、追求想像中的完美所造成的現象。自我過於巨大,使我們連自己的伴侶都看不見,很容易抹煞關係中兩人人格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症狀一:有親密關係障礙,剩餘和周遭的人有良好,但只停留在表面的來往。他們是親切合群的人,但這只是他們拿手的一個角色而已。

✅症狀二:覺得難以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聯繫,因為他們將一切過分理想化。對伴侶有過於具體的想法,理想到沒人的滿足。

✅症狀三:不願接受任何妥協,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實現自我。

✅症狀四:總是把錯誤歸咎到他人身上。

👧🏻我第一次聽到「愛無能」這個詞是在台劇《愛愛內含光》裡的某一集,節目主持人說女主角跟男主角只維持性關係,但是不準對方愛上自己,不願意給任何承諾,其實就是「愛無能」。
書上說的「愛無能」又更廣義了,活在愛無能的世代,我必須承認自己正是這個世代中那個不停追求自我實現的瑕疵品,所幸遇見這本書,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有了開始,才有改變!接下來要找看看有沒有教人怎麼改變的書了~

順讀性:⭐⭐⭐⭐⭐
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