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01

作者安宇敬是耶魯大學教授,她開設一堂名為「思考」的課,廣受學生喜愛,這堂課幫助他們如何認清和處理現實社會的問題,幫助他們對人生做出更好的決定!我們沒機會上課沒關係,這本書集結了課程精華: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實例,揭開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並提供重新檢視的思路。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認知心理學」,拓展自己的視野,洞察問題的本質,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1.順的誘惑

做一道料理、跳一支舞或是Ted 演講,當你看到別人做的很順的時候,會覺得好像沒有那麼難,自己或許也能做的,觀看20次的人,又會比觀看1次的人對自己能做到更有信心,這時就是陷入「流暢效應」。人們在規劃預算和時程,正因為是用想像的,一切都如此流暢,通常估算都過份樂觀,雪梨歌劇院預算七百萬美金,最後花了1.02億跟多耗費十年才完成縮小版。

⭐️解決方案:親手試試看,像是投影片報告,很多人只是在腦海中跑過流程幾次,你會有順暢的錯覺,開口念出來吧!會卡在哪裡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對於無法親身試試看的事,像是規劃,盡量分成小任務且至少多抓50%的時間和預算。

2.確認偏誤

這是一組三個數字的數列,2、4、6,它由一個簡單的規則組成,請你找出規則,你可以隨便舉三個數字的數列跟我確認是否符合規則,來驗證你猜想的規則。

麥可先問4、6、8,我說「符合」,他猜規則是「偶數依序+2」—》答錯!
然後他又問3、5、7,我說「符合」,他猜規則是「數字依序+2」—》答錯!後續他又問了-9、-7、-5,符合;1000、1002、1004符合;麥可抱怨怎麼可能不是數字依序加二!

大多數人跟麥可有一樣的反應,一旦假設了一個規則,便會收集能確認正確的證據,卻忽略了去找能證明你的假設錯誤的數據。

提出一組得到「不符合」的數據會大大幫助你找到正確規則。
例如,告訴你1、3、6符合且5、4、3不符合,聰明的你想到規則了嗎?

另外,其實任何測驗都無法告訴你「你是誰」,但是對於心理測驗的結果描述,我們往往會找一件符合描述的事實對號入座,這也是確認偏誤。

⭐️解決方案:強迫自己為正反面都提出證據。在生活中多點變化,去嘗試不同的餐點、走不同的路、穿不同的衣服,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可能,等著我們去發掘。

3.因果歸因

人們用來推論因果關係的常常基於以下關係,但這些是《快思慢想》中提到的快思「捷思法」或是經驗法則,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合理的原因,卻不保證一定是真正的原因。

  1. 相似:我們會傾向接受事件大小相似的因果,所以太不會把「納粹大屠殺」這麼大的果歸因於「威爾遜總統的感冒缺席」那麼小的因,雖然這可能使得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負債累累,進而讓希特勒崛起。
  2. 充分及必要:珍妮試鏡後拿到了女主角,但蜜雪兒發現珍妮的父親跟節目製作人有私交,於是蜜雪兒堅信珍妮之所以能拿到角色,是因為父親,完全不管珍妮是否有好演技。但實際上有可能珍妮雖有關係,也是出色的演員。
  3. 作為:歸咎「作為」多過「不作為」,艾莎把A股票換成B股票,結果B股票暴跌,她賠了一萬;吉納曾考慮把B股票換到A股票,但後來沒換,也賠了一萬。不難想像,艾莎肯定比什麼都沒做的吉納更難過!
  4. 新近:激烈的籃球,你來我往,最後靠著絕殺分出勝負,我們會把榮耀歸功於執行最後一擊的球員,但實際上每一分不是都一樣重要嗎?
  5. 能否掌控:如果你的約會對象晚餐遲到,原因是「車子拋錨」或「忘記時間」,通常我們會原諒車子拋錨的人,因為那個不是他能控制的。

⭐️解決方案:「自我抽離」,試著退一步,先想是什麼原因左右了你的情緒,然後改用別人的觀點,重新闡述一次問題。另外,我們可以用「反事實」推論來進行思考,如果A沒發生,B還會發生嗎?我們無法給出絕對肯定的答案,因為那已經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事了,這樣一來,你也不會那麼篤定A就是B的原因了。

4.例子的危險

大腦主要是以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等感受的到的事物為基礎,所以心智天生是依據親身經歷和感受到的情況思考,而非抽象概念。因此大數據的效果,反而不如自己聽到的故事、或是身邊的人發生的事。像是打COVID 19疫苗出現血栓的機率不到百萬分之一,但要是身邊有人遇到或是新聞正在報導時,我們會感覺發生機率很高,而拒絕接種。又例如,募款時告訴你,現在正有五百萬孩童陷入饑荒,和告訴你一個七歲小女孩因為糧食短缺而遭遇的真實故事,通常聽到故事的人捐款會比聽到數據的人多的多。

⭐️解決方案:人們總是相信軼事怎麼辦?那就順從天性,善用故事、例子來教學、治療或是傳達信念。

故事:有一位暴君,他的城堡在國家正中心,他的人民都苦不堪言,有一位將領集結大軍在通往城堡的一條路上,計畫發動革命,怎料到暴君聽聞消息,在每一條通往城堡的路都埋了地雷,但都留了一條通道可讓一小群人通過(因為暴君也需要他的部隊和工人可通過),於是將領改變計畫,將大軍分成多組小隊,分別出發,同時抵達。

問題:假如你是一位醫生,病人胃裡有一顆惡性腫瘤,沒辦法開刀,但不處理的話,病人會沒命。有一種X射線,若有足夠強度一舉射中腫瘤,就能消滅它。健康組織能忍受低強度射線,但無法消滅腫瘤,而高強度射線通過的健康組織會被摧毀。請問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能善用例子學到的概念,你或許會想到「從多個方向同時發出射線」

想不到答案也別氣餒,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只說了一個故事。所以,作者建議講解時用多個故事嵌入一樣的概念,更能加深印象,以致實際應用。

5.負面偏誤

當你看網路評價時,看到一個負評的感覺是不是比看到十個好評更深刻!這就是「負面偏誤」,且它無處不在,人們喜歡88%準點率的飛機勝過12%誤點率的;相信避孕率95%的保險套優於失敗率5%的;認為75%瘦肉比25%肥肉的肉更健康⋯

同樣總分的學生,各科成績平均比起有些科目高有些低,更容易錄取,就算該大學主打對喜愛的科目要有「熱情」,也無法接受對某科目有熱情而得高分的學生,有些其他科目不及格。

還有買車時,從全配刪功能最後花的錢會比從基本款加功能多,這是因為「稟賦效應」,我們認為全配時給我們的功能是自己的,要移除它會比較不捨。

⭐️解決方案:斷捨離的時候,把所有東西都全部丟出來,這時它們感覺不是你的了,再把你要的撿回去,撿的時候你會比較理性思考我真的需要這個嗎?

6.偏頗的詮釋—偏見

珍妮和約翰的成績一樣、來自同樣學校,面試官預計給約翰的薪資比珍妮多了10%,甚至女面試官亦然。

射殺遊戲中,射殺拿武器的人可以得分、誤射沒拿武器的人會扣分,結果當目標人物是黑人時有較高的機率被誤射,同樣連黑人玩家也是。

⭐️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學習更好的思考方式,從「認知」開始,先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偏見,下一步才有機會改變。

7.設身處地的難題

玩過比手畫腳、或是傳情畫意(用畫畫讓對方猜)的人一定有一種感覺,我明明比或畫的很像,很簡單啊,你怎麼看不懂!

這個問題更容易發生在「個人主義社會」的國家,例如:美國。

反之,亞洲國家偏向「集體主義社會」,人們會比較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也就比較懂得解讀他人的心思。

⭐️解決方案: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問就對了」!

8.延遲滿足的麻煩

你要現在拿10000元,還是六個月後拿11000元呢?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現在拿,縱使考量通膨、利率,現在的10000元,六個月後也不會變成11000元,這種行為稱為「低估延遲」,也就是低估未來的報酬,相似的拖延也是低估了未來的痛苦。

「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小時候能自制堅持不先享樂的人,之後的成就也比較高。

⭐️解決方案: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活在當下,享受做事的過程,不要直接跳到結果。如果目標值得追求,那麼伴隨而來堅持的痛苦也就令人甘之如飴。

👧🏻我特別喜歡看這種探討心智理論和行為科學的書,因為它會推翻自己認為的理所當然,其實是思考謬誤,現在的我看待每一件事情,會用更多不同的角度,期望每一次都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順讀性:⭐⭐⭐⭐
含金量:⭐⭐⭐⭐⭐

1 則留言

  1. It is appropriate time to make some plans for
    the future and it’s time to be happy. I have read this post and if I could I want to suggest you few interesting things or tips.
    Maybe you could write next articles referring to this article.
    I want to read even more things about it!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