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品皓,是為臨床心理師,並著多本親職教育、行為適應、人際關係與心理衛生等主題的作品。
起跑點的誤區
有一句很經典的廣告台詞,「千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讓人誤以為提早準備好孩子將來各方面的學習,就能夠讓孩子比別人更快達到目標。現實生活中,人生是一場長跑,所謂的「應在起跑點」,其實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為他建立了能夠適應各種挑戰的心理基礎,它的意義不在於你跑得多快或跑了多久,而是你願意跑。不是為了一個世俗的目標而跑;不是被別人在後面鞭策而勉強前進;不是為了達到別人的期待而步履蹣跚;只有內在的動機出現時,你才會真正願意邁開步伐!而「安全感」和「自信」才是心理起跑點的優勢。
心理韌性
很多人誤會心理韌性的意思,以為遇到挫折要堅強、勇敢,不能哭、不能怕、不能放棄的。然而「心理韌性」,不僅是從逆境中復原,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他從適度的傷害、挑戰、壓力或挫折中「獲益」,也就是成長。
成長心態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蘿· 杜維克在《心態致勝》書中提出了兩種心態:
定型心態的孩子認為,智利跟個性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什麼。
成長心態的孩子相信,資歷跟個性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改變。
父母先當「夠好的自己」
在大量教養資訊的推波助瀾下,新知、科學研究、專家建議的知識堆疊出「好父母」的高度專業標準,許多父母常會不自覺檢討自己,在照顧孩子上是否有與時俱進,做到最好?事實上,你的存在本身對孩子就是夠好的狀態;當孩子的情緒能被父母接住與消化時,對孩子來說就夠好了。
自我覺察
大多數人出門前都會照鏡子整理儀容,自我覺察就像是照心理的鏡子,是一種認識、審視並調節自我與環境關係的心理能力,不僅包含對自我的體察,也包含對環境的敏銳。
透過自我覺察,我們可以貼近自己的情緒,觀察情緒的脈動,展開對自己的理解跟療癒,這不僅和人際關係的品質有關,跟為學習帶來很重要的影響。
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指人們有高估自身能力的傾向,而且表現越差、能力越不好的人,越容易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好,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缺乏一種心理功能:後設認知,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又稱「本位主義」。
有一隻小白兔去溪邊釣魚,結果一整天都沒有釣到半條魚。第二天小白兔再去釣魚,結果一整天還是沒有釣到半條魚。第三天小白兔不死心又再去釣魚,正要把魚鉤丟進水裡時,一條大魚跳出水面,生氣地對他怒吼:「白目啊你!你要是敢再給我用紅蘿蔔釣魚,我就開扁囉!」,自我中心的人,就類似小白兔的角色。
巴南效應
有一天,佛瑞向全班學生做了一個人格心理測驗,到了下一次上課,佛瑞把這些評估報告發給所有學生,並請他們評估測驗是否符合自己的狀態,評估方式從0到5分不等,計算後發現,平均分數是4.3分 ,也就是說學生普遍認為他們拿的評估報告, 和自己人格契合程度高達八成以上,最特別的地方是「全班同學拿到的人格測驗報告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內容!」,這就是有名的「巴南效應」,我們如果認為這些描述專屬於自己,儘管他們含糊不清,我們人會高度認同。就讓我們看清楚一件事:我們對自己有興趣,卻不了解自己,渴望從別人的回饋中看到自己、完整自己。因此,「相信」和「獲得別人的肯定與回饋」是多麼重要。
三對一好溝通法
心理學的溝通句型「yes set」,又稱做「三對一好」策略。透過在當下貼近對方、同理對方的狀態,透過理解的方式把它問出來,讓對方說出「對」,最後,跳脫情緒、尋求共識,讓對方說出「好」,共同面對問題。
👧🏻雖然這是一本親子教養的書,但心理韌性不只是的孩子需要,持續成長的我們更應該先以身作則,為自己打造強健的心理韌性,然後再以同理心的方式與人溝通。我們不一定贏在起跑點,我們要keep running!
順讀性:⭐⭐⭐⭐⭐
含金量:⭐⭐⭐⭐